一、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据我所知,国外并没有“城乡一体化”这个词。“一体化”在英语里通常将它译为“integration”,也就是“整合”的意思。因此,城乡一体化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城乡资源整合的问题。为什么要整合城乡资源呢?发达国家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城市化”,一个是“逆城市化”。城市化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城市病”,于是许多有钱人纷纷“逃”到乡下,于是就形成了“逆城市化”倾向。那么,能不能既享受城市的便利,又享受农村的生态环境呢?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共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最终形成城市群。霍华德的梦想尽管最终并没有实现,但是他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要整合城乡资源,要把农业和农村纳入城镇规划体系。
我们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到了十七大中央正式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
那么,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呢?我认为,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城乡统筹,在本行政区划内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科学合理地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定义里面有三个关键词:①“化”就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是城乡统筹;③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并不等于城乡一样化,而是在空间形态上要城乡有别,要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而在社会形态上,实现城乡一体,使广大农村既能保持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鱼米之乡的特色,又能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文明。
城乡一体化要达到的目标,概括地讲就是“三个不同、三个一样”。空间形态上的三个不同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产业不同,城乡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城乡居民居住的环境不同;社会形态上的三个一样是: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一个样,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一个样,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一个样。通俗地讲,所谓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茅草屋里装空调,蒙古包里能上网”――城乡之间外形有别、内涵一样。
二、为什么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从宏观上讲,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要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但是要彻底破除这一障碍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
(二)从微观上讲,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目标使然。2005年苏州率先完成省定25项高水平小康目标,下一步城乡一体化。二是发展需要。解决苏州目前存在的资源、人口、环境三大问题。三是重大机遇。有利于解决城市缺地农村缺钱的问题。
三、苏州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与特点
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苏州作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市已确定23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涉及到27个镇(街道))
十大亮点及典型:
1.三种形态(花桥、张浦、巴城、唯亭、木渎等属于空间对接型,千灯镇、永联村、灵峰村等属于就地发展型,蒋巷村、旺山村等属于异地发展型)。
2.三大合作(苏州的特点是三者结合进行的。其中置业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是苏州首创)。
3.三个集中(苏州的特点是三者同时进行的。其中,工业企业集中“退二进三”的典型是木渎镇,农业用地集中发展规模经营的典型是千灯镇。
4.三个置换(目前外地主要搞两个置换,而苏州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才有条件同时推进三个置换。这是苏州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各地都有典型)。
5.三大保障(苏州农村社会保障起步最早,保障水平最高)。
6.三项制度(其中:“区镇合一”是我市首创,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配套政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要十分慎重)。
7.三生农业(这是台湾提出来的,我市把农业生态功能放在首位)。
8.三大载体(中央提出村办公场所、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苏州着重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这是苏州可看的最大亮点之一)。
9.三权分设(在全市农村逐步推行“村社分账制” 和村级公共开支预决算制度)。
10.三大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均实行重大转变)。
四、苏州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商机
最近,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苏州将进入全面建设“三区三城”的新阶段,要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力争到“十二五”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是“三区三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容与抓手。苏州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蕴含着巨大商机:
第一大商机:土地流转和土地指标双向异地置换
通过整合城乡资源,就能实现城乡双赢。①土地流转后农用地用于发展现代农业;②土地流转后节约的建设用地建房出租;③土地的效益(土地增值)反哺给三农。于是就能做到:基本农田异地保护,一亩没减少,质量大提升;建设用地异地建设,一亩没增加,效益大提增;承包土地集中成片,一亩没平调,规模大提高。
第二大商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综合开发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挣钱还是花钱,本质上就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村综合开发,而开发就是商机。一些商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新农村建设(综合开发)。
第三大商机:农民集中居住和宅基地置换
三个置换是城乡一体化土地资源整合的重要措施。其中的重点是农村房屋和宅基地置换城镇商品房。全市2.1万个自然村已规划调整为2517个新型集中居民点。按照这一规划,近几年内全市至少要有100万户农民拆迁,实行集中居住。按照每户建房、装修、家具、家电、床上用品等30万元计算,至少达3000亿。
第四大商机:小城镇建设与“退二进三”
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已经进行调整,从过去以建设小城镇为主,转为以发展城市群为主。我市的城镇体系规划也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新市镇”的概念。要把苏州建设成为由一个中心城市、五个副中心城市、十来个中心镇小城市组成的,用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连接的,由现代农业进行生态隔离的欧洲式城市群。小城镇转变为小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就是“退二进三”。在这方面全市蕴含着百亿、千亿的商机。
第五大商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田水利建设
全市已基本建成3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95个县(市、区)级、镇级示范区,其中建成万亩示范区18个、千亩示范区70多个。占全市农业用地总面积30%左右。苏州市级财政已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近两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园区的资金15亿元左右。平均每亩地的土地整理费用高达1.6万元。按照2020年达到80%以上计算,还需投入资金100亿左右。
第六大商机:绿色无公害农业与农业走出去
目前全市已形成好几个集种苗培育、肥药供应,以及种植、挑拣、分装、冷藏、运输、分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企业。农业走出去(两头在内、一头在外)是必然趋势。苏州“水八仙”已经实现了“三级跳”:从园区的金鸡湖跳到了车坊,又从车坊跳到了太湖边的横泾上林村,又从横泾跳过了长江。下一步将跳到河南信阳。
第七大商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第三产业
苏州每个行政村和社区都建有集“集行政办事、社区党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商贸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过去叫做“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现在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块地(阵地)”,各方面都可延伸服务。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事实上也是农村商业中心、农村第三产业集聚中心,从百货超市、家电维修、肥药专卖等传统三产,到创业咨询、投资顾问、形象设计。
第八大商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上市
通过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无论国资、民资对于存、贷、担、保四大领域(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各类担保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均可进入。同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积极争取上市,以筹集更多的资金,得到更好更快发展。目前,苏州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2家,共募集资金358亿元。2010年新增申报企业18家,目前在证监会申报等待审核的企业20家,在江苏证监局备案的辅导企业25家,另外还储备了300多家有基础、有潜力、成长性好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