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井冈山,万木苍翠,盛开的杜鹃花,仿佛充满了红色记忆。
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开展,5月12日至15日苏州市辛庄企业家商会党支部部分党员在党支部书记王建荣同志的带领下,以“追寻红色记忆,感悟井冈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重温这座英雄之山的红色历史,感悟这座光荣之山的厚重底蕴。
八角楼的灯光
这里的山间小路,走出了通往民族复兴的革命大道。这里的八角楼灯光,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征程。
茨坪,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今天已经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花园小镇。石奇草绿、水清花红的挹翠湖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茨坪的中心。挹翠湖东侧的山脚下,是黄墙黑瓦的茨坪革命旧址群,当年这里是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中共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红四军军部等机关驻地。
一座普通的赣西小院,代表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理论的形成,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缩影。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找到了开启革命成功之门的钥匙,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卧室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静静地躺在书桌上。在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毛泽东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国民党多次疯狂的“进剿”、“围剿”,使得全国革命潮流低落,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更是异常残酷、艰苦,许多人发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探索的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做出了明确回答。
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触摸历史时空,井冈山——革命的摇篮,她的光辉历程,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黄洋界上炮声隆
黄洋界,高山迭映,雄伟险峻。
黄洋界哨口旧址位于大小五井的西北面,江西省原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炎陵县三县的结合部,距茨坪17公里,是茅坪通往茨坪的要隘。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
1928年8月30日凌晨,浓雾漫山,敌人以四个团发起进攻,此时守山红军却不足一个营。群众日夜赶削的竹钉,插满陡峭的山路,筑起坚固的防线。最终,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四个团的进犯之敌,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65年在黄洋界哨口上修建纪念碑,1977年纪念碑重建,新建竖碑和横碑,竖碑正面刻有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刻有朱德手迹“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横碑正面刻有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横碑背面刻有朱德题字“黄洋界”三个大字。
毛泽东曾三次为井冈山挥笔赋词,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等佳作,留下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等流芳百世的不朽佳句。
井岗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一个不朽的传奇,一段永恒的历史。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呈现了中国革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夺取政权的的发展历程。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地区,在全党率先开始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朱德,本是滇军的少将旅长,却义无反顾抛弃高官厚禄,选择了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前途的共产主义,带着部队奋勇突围,奔向井冈山,实现伟大的“朱毛会师”。

还有,汇聚井冈山的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张子清、王尔琢、陈毅安……他们或是留学生、大学生,或是富家儿、官宦子弟,生活优越,衣食无忧,明明知道来到井冈山是一条抛头颅洒热血、无比危险的道路,却毅然走下去......。
仅仅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共牺牲近4.8万英烈,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生命,而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
只有了解历史,知道党是怎么走过来的,才能真正走进那个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中国,才能理解是为人民谋幸福、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支撑着革命先烈的视死如归。


今天,战争年代的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虽然少了,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只有坚定信仰信念,才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逃避、在挫折面前丧失信心、在诱惑面前缴械投降。
党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道出了世界第一大政党根深叶茂、蓬勃壮大的力量源泉。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这颗不变的初心是团结凝聚共产党人继续奋斗的精神密码,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之匙。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起点。让我们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崇尚实干,埋头苦干,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